废水处理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
发布日期:2021-03-22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已由循环冷却水处理发展到污水综合处理,由物理处理发展到物理、化学、生化综合处理,为水资源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物理化学也称为机械处理,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出不溶于水的悬浮性污染物质。一般采用筛滤法、沉淀法和上浮法等。
一、筛分为栅格和筛网。
栅栏:用来截取水中的粗悬浮物和漂浮物,以防止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水管道。
过滤器:用来过滤数毫米至几十毫米大小的细颗粒悬浮物,特别适用于纤维类悬浮物和动植物残渣,以及污水中的碎屑。
沉降和上浮分为沉降和上浮两种。
沉降:用于去除20-100nm尺寸的沉降固体颗粒,对于100-10000nm尺寸的胶体颗粒和细小悬浮物,必须先投加混凝剂,使其不稳定,使之相互聚集在一起,絮凝体可达数百微米以至数毫米,然后通过沉降、过滤、气浮等传统固液分离方法去除。
上浮:在水处理中,经常采用密度差以上浮法或气浮法对中低密度废水中的固体或油类污染物进行分离。该方法可去除60微米以上的油类颗粒和大☆部分固体颗粒污染物。
过滤分为格筛过滤、微孔过滤和深度过滤三种。
网状过滤:网状过滤是用来除去杂草、破布、纤维、纸浆等粗悬浮物的一种〗过滤方法,其典型设备是网状装置、网状装置、管道过滤器等。
微孔滤料:采用模塑过滤材料,如滤布,滤片,烧结滤管,蜂窝滤芯等,对细小颗粒进行过滤。
深度过滤:采用石英砂、无烟煤等颗粒状过滤材料。因为过滤颗粒间有孔隙,原水会穿过一定深度的过滤层,因此水中的悬浮物就会被截断。
化学反应过程。
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来使水质达到一定的要求,如调节PH值,絮凝反应,稳定循环水水质等。
水质稳定:阻垢,缓蚀,杀菌灭藻。
阻垢剂:是一种用化学方法来防止热交换设备受热面沉积物产生的工艺,一般用于循环冷却水的处理。
缓蚀剂:对金属腐蚀的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抑制或□延缓作用,一般用于循环冷却水处理中。
杀灭藻类:通过投加杀菌灭藻剂,抑制藻类在水中的增殖及产生微生物粘泥。
二、混凝:混凝及絮凝反□ 应。
混凝反应:投加混凝剂使水中悬浮的细小颗粒或胶体在水中不稳定的过程。
絮凝反应:由于加入高分子聚合物,使聚合体产生大颗粒絮体的过程。
3.中和:药剂中和过滤中和。
药剂中和:投加酸碱剂,使水中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
筛选中和:选择碱性滤料作为滤床的填充形式,酸性废水经过此床即被中和。
四、氧化还原:化学氧化、化学还原。
化学法:投加化学氧化剂,可除去水中还原性离子。
化学反应:用化学还原法将水中的某些金属离子还原到低价态,处于高价态。
理化方法
物理和化学处理是利用物理和化学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常用的理化方法有离子交换、膜分离、电吸附等。
离子交换:利用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交换,以达到萃取或除去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属于传质分离过程中的单元操作。
膜分选:采用特制半透膜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推动力下,因其孔隙小,选择性好,可除去水中的细菌、病毒、有机物和溶质。反渗透、超滤、电渗析是其主要设备。
电吸附法:利用带电电极表面对水中离子和带电微粒的吸附现象,使水中的盐类和其它带电物质在电极表面富集和浓缩,从而达到净化/脱盐的目的。
生化方法。
生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溶解的、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的目的。有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之分。
厌氧法: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菌的作用,把废水中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诸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物质。
有氧处理:利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代谢,降解有机物。